来源:质量监督管理分局??更新时间:2017-11-22 08:30:19??? 点击次数:0次
“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,加快建设质量强国。”日前出台的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明确提出,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,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和问题突出,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,迫切需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,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。
置身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,能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商品,关乎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的核心竞争力;而拥有多少高品质的知名品牌,则直接关乎一个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。高铁,“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一张亮丽名片”,之所以能够成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“抢手货”,与品质有关;外国网友感叹“中国手机好用到难以置信”,在国外甚至被“山寨”,也与品质有关。在中国经济规模扩张的表层之下,还潜藏着一个质量提升的转型故事,这几天到中国参加“1+6”圆桌对话会的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纷纷表示,“中国经济转型是一个‘成功的故事’”“转型进程举世瞩目,堪称‘全球典范’”。
在为国货行销海外而振奋的同时,也不必回避,人们出国抢购电饭煲带来的集体尴尬;不必讳言,我们曾长期连圆珠笔芯都要进口,以至于有人感叹“中国能造原子弹,为何造不好圆珠笔芯”?更不能无视,世界上各类名牌商品,其中发达国家拥有大多数品牌所有权,长期处在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,而我们长期徘徊在低端环节。如何扭转这一态势?习近平总书记早已给出答案: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、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、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。这其中的关键,就是提质增效,建设质量强国。
无论是培育壮大民族企业和知名品牌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,还是推动我国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,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,无不需要在提升质量上谋篇布局、爬坡过坎。特别是今天,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,不是需求不足,而是需求层次提升,但供给质量跟不上。正因此,提升质量,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质量强国已是时代热词,也是全民共识。但相比于扩张规模和加快速度,实现提质增效的化学反应要难得多;而要突破已经形成的世界品牌格局,对后发国家更是未曾有过的挑战。正因此,《意见》不仅提出目标、规划蓝图,更从政府、企业和市场等不同维度,提出了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解决方案。
在企业和市场这一侧,要求抓住“品牌”这个牛鼻子,培育壮大民族企业和知名品牌,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;同时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,用精益求精的精神雕琢品牌价值。在政府这一侧,既“强监管”,要求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,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;又“强引导”,建立高水平的标准体系,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。综合运用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力量,就能为提升质量提供良性土壤,形成建设质量强国的合力。
(《人民日报》9月14日第4版 王石川